你的位置:38手游平台官方版3.8.10 > 新闻动态 > 【平谷人才故事】赵霄龙:0.1%精度的“国标基石”,在平谷再造建筑垃圾的绿色生命_再生_骨料_标准

新闻动态
【平谷人才故事】赵霄龙:0.1%精度的“国标基石”,在平谷再造建筑垃圾的绿色生命_再生_骨料_标准
发布日期:2025-07-06 21:15    点击次数:185

第3465期

全文字数:1883 阅读时间:5分钟

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

今天

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

建研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总经理 赵霄龙

展开剩余77%

2010年的中国

建筑垃圾年排放量已突破20亿吨

却因缺乏统一标准

90%以上被简单填埋或露天堆放

彼时,在建筑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赵霄龙博士敏锐发现,欧美日等国凭借再生骨料标准体系,已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90%,而我国相关技术规范仍属空白,产业发展长期停留在“低端破碎、粗放利用”阶段。“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首先要给行业立规矩。”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一头扎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标准编制工作中,这一干,就是十年。

技术突围

在数据废墟中搭建标准大厦

面对国内再生骨料性能指标混乱、应用场景模糊的现状,赵霄龙带领编制组团队走遍全国20余个地市,采集大量建筑垃圾样本,组织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3000余次再生骨料性能试验。“最棘手的是再生骨料的杂质控制——混凝土块里可能混着钢筋、塑料、木材等,每一种杂质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他回忆道,团队曾为确定再生细骨料的泥粉含量限值,连续数月泡在一家建筑垃圾处理厂,对比不同筛分工艺的杂质去除率,最终建立了“分级筛选+性能适配”的技术体系。

标准落地

从实验室数据到行业准则

2010-2020年间,赵霄龙主持编制的《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等4部国家级标准陆续发布,首次明确了再生骨料的分级方法、性能指标及应用场景。其中,《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标准中独创的“强度系数分级法”,将再生骨料按压碎指标分为三类,对应不同建筑部位使用,使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提升30%以上。这些标准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可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典范”。凭借良好企业信誉、独特的经营风格以及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公司在2023年入围《信用中国》栏目。

扎根平谷

赋能“高大尚”建设的绿色实践

2021年起,赵霄龙将平谷区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阵地,在服务区域安全与发展方面,依托建研院检测中心在平谷的高标准检测基地(通过CNAS认证,具备8000余项检测参数能力),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平谷区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检查、2024年度平谷区建设工程质量抽样检测、平谷中学体育馆结构检测鉴定、平谷区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和系统节能检测等多项关键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在助力绿色平谷建设方面,其深耕的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及建筑保温材料等技术领域,显著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绿色性能(节材、节能、安全耐久),其推广对于平谷区发展绿色建筑、打造美丽乡村、减少建筑垃圾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依托这一技术支撑,中关村平谷园试点项目使用再生骨料生产的预制墙板比传统材料成本降低15%,建筑垃圾消纳量达每万平方米800吨,生动践行了循环经济理念。

“做标准就像修高速公路,看似枯燥,却是产业奔跑的基石。”赵霄龙常说,十年研编标准的过程,也是见证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从“量”到“质”转型的过程。2018年凭借“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到平谷绿色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与推动者,赵霄龙博士用科技的力量,将建筑垃圾堆转化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建材生产线,将顶尖的检测技术应用于保障城乡建设的方方面面。他书写的“资源循环”与“品质保障”故事,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成为区域践行“双碳”目标、打造“高大尚”发展愿景的生动注脚。

来源丨区委人才办

发布于:北京市

Powered by 38手游平台官方版3.8.10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